第七十二章建都市圈
二、构建滨河都市经济圈的基本思路
1、滨河概况。滨河在西北地区处于座中四连的位置,是黄河上游最大的中心城市。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600平方公里,建成区138平方公里。2007年,全市户籍总人口329.43万,其中:市区人口208.03万人,非农业人口198.53万人,农业人口120.75万人。居住着汉、回、藏、东乡等38个民族,少数民族约14万人。城市化水平60%。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滨河在国家的宏观布局和政策支持下,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经过50多年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滨河形成了比较明显的经济区位、交通通讯、工业基础、市场集散、科技人才等五大优势,成为促进东西部交流的桥梁纽带和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32.7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2318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8.61亿元,地区财政收入完成134.1亿元,一般预算收入46.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3元。
2、建设和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城区人口过度集中,建设密度过高,交通不畅。二是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单一,资本市场不发达,资本运营能力不强。三是生态环境脆弱,绿地覆盖率低,大气环境质量不高,城市自然保护屏障十分薄弱。四是轻重工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尤其缺乏重大项目的布局和拉动,经济增长缺乏后劲。五是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突出,滨河是典型的“孤岛型”城市,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反差明显。工业企业过度分布在城区,且产业关联度松散,不易形成向外扩散的产业链,严重削弱了城市对整个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六是中心城区与城镇之间缺乏二级卫星城市的传导,影响了经济、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扩散,制约了城市集聚辐射效应的发挥。
三、构建滨河都市经济圈的基本思路和预期目标
培育和构建滨河都市经济圈的基本思路是: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实施“东扩西展,南升北拓”的城市空间布局战略,以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新兴产业发展,以“三大组团、五条经济带”为空间和产业布局,加快三县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建设,沟通周边城市。依托现有高速路网,按一小时高速公路行程,培育和构建以滨河为中心、包括……在内的“四方六边”产业互补、功能连接、优势产业特色鲜明,区域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的滨河都市经济圈。
(一)城市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努力保持经济以两位数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在全国省会城市和西部城市中排位不断前移,为提前六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经过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把滨河建成充分展现黄河文化底蕴、具有现代工业特色的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即:建成西部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新材料工业基地;西北地区最大的交通、通信枢纽,商贸物流和高原特色蔬菜生产集散中心;建成黄河上游具有独特地域风情、富有个性魅力和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优良的民主开明、稳定有序、安居乐业、科学文明和经济繁荣的现代化城市。
(二)经济总量目标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010年突破1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达到30000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达到37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达到5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达到53亿元;财政公共投入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达到430亿元。
(三)经济结构调整目标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3.9:44.09:52.01调整到2.8:46.2:51。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较大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0%以上。
(四)社会发展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13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达到3800元。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人均综合受教育年限1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全市户籍总人口达到330万人,年均增长1.2%;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0万个,输转城乡劳动力150万人次。
(五)生态环境目标
市区空气质量全年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80天。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左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5%;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综合能耗降低20%,单位产值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到2.1吨标准煤以下。
四、构建“三大组团五条经济带”的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
继续实施“东扩西展,南升北拓”的城市空间布局战略,按照“三大组团,五条经济带”的产业布局,拓展城市与产业发展空间,构建以滨河中心城区为核心——卫星城市为纽带——区域中心镇为扩散点的城镇体系和大中小呼应的城市体系。依托现有工业基础,发展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和农产品加工贸易,逐步培育形成以滨河为中心的都市经济圈。
“三大组团,五条经济带”就是以自然形态的滨河河谷川盆地……三大组团市域空间及沿由滨河向周边辐射的五条高速公路展开的延绵经济带。
(一)加快三大组团建设
1、滨河河谷川盆地组团。区域面积220平方公里,建城区167平方公里,主要是强化交通通信、金融贸易、科技教育、文化娱乐、综合管理、信息服务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产业发展重点是: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新材料、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服务业。对现有污染企业实施“出城入园”,逐步向远郊县区工业园区调整扩散,逐步形成由城市核心区向外围层辐射扩散、协调发展的一体化格局。以市级行政中心迁移为契机,加速……新城区建设,全面启动道路、供水、污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规划布局建设金融贸易、科研教育、体育运动、文化娱乐、工业生产、居住生活、综合管理等八大功能区。规划建设体育中心、大剧院等一批大型公共工程,创造良好的人居住环境,疏解城关区的人口、交通和环境压力。
在黄河北部沿岸一带实施总面积267平方公里移山造地项目,拓展河谷川盆地城市发展用地空间,进行组团式开发,在确定的……初步定位“城市工业新区”,……片初步定位“城市综合发展区”,集中规划建设城市工业新区、商业贸易区等,配套建设各类服务设施。把新开发的山台地建成功能分区鲜明、配套设施齐全、转移和吸引各类企业的新型都市工业区和商住区,预计用5--7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土地整理开发。
2、槐间……盆地组团。是滨河“东扩”拓展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区域面积约175平方公里。以……开发建设为基础,超前规划滨河都市新区。整个区域作为促进科技教育、新兴产业和生态旅游业的新区域进行规划建设布局。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实施”的原则做好产业区、学院区、商贸居住区、生态区等功能分区布局,最大限度地实现区内各种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3、北大川盆地组团。整个区域总体地势平坦,面积约925平方公里(有耕地38.5万亩,其中水浇地25万亩),充分利用北大川土地后备资源、国际航空港、引大水利工程的三大优势,积极接应滨河……两大城市的产业和人口转移,北大川区域远期规划建成滨河副城区。近期以综合开发为方向,培育新型产业,优化传统产业,以农业结构调整、北大川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园、小城镇建设为建设重点。农业综合开发充分发挥……灌溉工程的作用和效能,发展节水、生态、效益型农业。着力进行生态经济大防护林网建设,实施深耕改土和盐渍化防治,增加土壤有机含量。发展鲜食玉米、专用小麦、啤酒大麦、中药材、花卉、玫瑰、苜蓿草业的联片种植,扩大特种珍稀动物规模化养殖,发展节水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仓储业和农产品加工贸易。加快北大川航空港、省北大川高科技农业开发示范基地、北大川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园、小城镇中心区等重点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在北大川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园建立集出口加工、物流储运、商品展示、贸易服务等功能的综合保税区,按照国际惯例实行集中统一封闭性管理,吸引国内外大公司或企业集团设立出口创汇企业,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形成鲜明的特色区域经济。